电池在线

拜腾汽车行至危崖或将离场 造车新势力淘汰赛加剧


2024-11-19 09:22:41    来源:

拜腾开曼公司于2016年在开曼群岛设立,在境外拥有4家子公司、境内拥有9家子公司,是一家新能源汽车造车企业集团(以下简称“拜腾集团”)。拜腾集团自设立后,完成了三轮融资,累计融资8.21亿美元。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句话可谓是造车新势力拜腾汽车当下真实的写照。作为行业当年的“四小龙”之一,拜腾汽车现已行至危崖,或将黯然离场。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此番拜腾汽车再度出现在公众面前,源于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行新能源”)和南京知行电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动车公司”)新增的破产重整事项。而这两家公司是拜腾汽车的关联公司。

相关民事裁定书显示,知行新能源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持有电动车公司51%的股份, 为电动车公司的实控人,拜腾汽车则是知行新能源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拜腾汽车上一次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则是在2020年8月,其因“烧光84亿元造不出量产车”被央视点名。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告诉记者:“拜腾汽车是造车新势力里的一个极端,他们融资而来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是用作市场营销,而没有投入到研发当中去,寄希望于以营销的方式为企业造声势,从而获得下一笔融资。但后面资金链断了,也没有再融到资。”

多重债务问题

“造车,我们认真的。”2020年4月21日17﹕08,当拜腾汽车发布最后一条微博,以该句话作为标签,向外界介绍拜腾产品在车内屏幕和交互为避免安全隐患所做的设计时,评论区点赞第一多的是问产品何时量产;点赞第二多的则是问何时结清供应商的欠款。

拜腾汽车的官方微博并不会回复网友的评论。除了官方微博外,拜腾的官网也无法进入。此后,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除了“蔚小理”等一众造车新势力外,百度、小米、华为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以各自的方式跨界入局,传统车企也相继成立“创二代”来竞逐市场发展机遇,而拜腾汽车则淹没其中,悄无声息。

直到6月15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的多则公告,再度将拜腾汽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述公告显示,栖霞区人民法院于2023年6月14日裁定受理申请人南京坤欧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坤欧”)、上海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华讯”)对被申请人知行新能源的破产清算一案。

根据相关民事裁定书显示,知行新能源拖欠南京坤欧人包车费用77万余元,经向法院申请执行,栖霞法院于2021年6月5日作出(2021)苏0113执278号执行裁定书,认为知行新能源涉案众多,本次执行过程中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故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南京坤欧方面认为,知行新能源作为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自2020年7月起及其关联企业已经停工停产,其核心产品拜腾汽车至今未能实现量产,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故依法申请其破产清算还债。

上海华讯申请破产清算理由与买卖合同纠纷有关。栖霞法院判决知行新能源支付上海华讯货款369万余元。上海华讯申请执行后,栖霞法院于2021年6月15日作出(2021)苏0113执963号执行裁定书,认为该案执行措施已穷尽,未发现可供执行的财产,故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另双方在2021年12月29日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知行新能源承诺在 2022年履行完毕义务,但至今仍没有兑现。

上海华讯方面认为,知行新能源作为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停产已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故依法申请其破产清算还债。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6月20日,知行新能源涉及的历史失信被执行人达99条、历史法律诉讼超99条、历史限制消费令15条等。此外,知行新能源还有两则欠税公告,均由国家税务总局南京经济开发区税务局发布,两起欠税总金额为4064.4元。

答辩理由不被认可

以知行新能源为例,相关民事裁定书显示,知行新能源最终控制股东是拜腾开曼公司。拜腾开曼公司于2016年在开曼群岛设立,在境外拥有4家子公司、境内拥有9家子公司,是一家新能源汽车造车企业集团(以下简称“拜腾集团”)。拜腾集团自设立后,完成了三轮融资,累计融资8.21亿美元。所融资金主要用于整车研发、工厂建设及日常运营。

知行新能源从四个方面答辩,认为南京坤欧和上海华讯的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予以驳回。以公司困局缘由为例,知行新能源方面表示,知行新能源困局源于拜腾集团的融资失败。自2020年以来,在资本寒冬和疫情的双重冲击下,国内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交易数量骤减七成,募资形式极为严峻。受此影响,拜腾集团C轮融资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于2020年7月份宣布停工停产,进而波及到包括知行新能源在内的各个实体,暂无法偿付到期债权。

知行新能源在民事裁定书中表示,拜腾集团自2021年以来,先后决策并实施了与富士康的合作、和谐联合基金的重组、KXIN开心汽车的重组等三个重组方案,但因为投资人与拜腾部分股东及债权人之间存在不同利益考量,导致推进缓慢。

其也表示,非常有希望依靠拜腾集团恢复融资能力来脱困。据悉,拜腾集团与罗马尼亚的DEEV公司于2023年1月19日签订了《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分二步走,首先开展技术合作,由拜腾集团帮助DEEV公司在罗马尼亚复制拜腾工厂,其后DEEV公司将投资拜腾获得其70%的股权,目前处于技术合作方案实施以及投资尽调阶段。

而经执行中查明,知行新能源名下有9台小型车辆价值有限;其名下有车辆安全防护系统及方法等106项专利和9项商标但价值不明;另据工商资料显示,对外全额投资南京拜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实缴2785万元)、北京拜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00万元、实缴645万元)、上海拜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00万元、实缴1500万元)和上海拜腾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5000 万元、认缴)。

栖霞法院指出,该院自2020年至今立案受理和待受理被执行人为知行新能源的执行案件80余件,涉案金额约1.5亿元,上述立案执行的案件均因该公司无财产可供执行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2021年期间,曾有债权人申请知行新能源破产还债,考虑到给其自我救助的机会,该院驳回了债权人的申请。之后,知行新能源公司经历数次自我重组,但均未能摆脱困境,众多的债权人权益仍不能得到维护。

此外,拜腾开曼公司和DEEV公司签署了技术许可协议。栖霞法院2022年9月受理了南京盛腾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盛腾公司”)破产清算一案,盛腾公司负债8700余万元,后于2023年4月转入和解程序,目前盛腾公司处于和解程序执行中。

栖霞法院指出,拜腾开曼公司和盛腾公司于2023年5月就由此获得的技术许可费用签署了相关协议。近期从国外按拜腾开曼公司指示汇入了约 200万美元至盛腾公司账户,双方对于资金的用途进行了约定,目前没有资金用于知行电动车公司。至于DEEV公司是否收购拜腾的股权,尚无定论。

因此,栖霞法院认为,现知行新能源停止经营数年,经营难以为续,历经数次的自我重组也未成功。在此情况下,众多的申请人经案件强制执行不能得到清偿,应认定知行新能源具备破产原因,其向人民法院申请被申请人破产还债符合法律规定,依法应予以受理。“被申请人辩称有希望依靠拜腾集团融资来脱困,其控股的工厂已经具备量产条件,公司市场价值远大于账面价值,不符合受理破产的条件,对其辩称缺乏事实依据本院不予采信。”

行业分化不断加剧

实际上,身陷经营困境的并非拜腾汽车一家,造车新势力爱驰汽车此前也屡屡曝出拖欠员工工资、建议员工自费社保、总部退租等消息。此外,被称为“四小龙”之一的威马汽车也身陷困境,难以自拔。而李一男创办的自游家(NIUTRON)也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淹没。

不过,除了上述身陷困境的造车新势力外,整个行业的“参赛者”仍不在少数,只是行业分化在不断加剧。曾经的造车新势力头部玩家的排序是“蔚小理”,但现在却要重新排序。

以今年5月的交付量为例,理想汽车以2.83万辆的交付量位列第一,这也是其连续三个月交付量过2万辆。而蔚来和小鹏5月的交付量分别是6155辆、7506辆。

平安证券研报指出,造车新势力逐渐分化。“理想汽车率先突围,蔚来、小鹏期待下半年新车型放量。理想汽车凭借旗下三款车型的热销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盈利,2023年3款车型将挑战月销4万台,有望在2023年实现营收超千亿元并实现年度盈利。目前蔚来、小鹏销量正处于底部,下半年新车型的上量是蔚来、小鹏走出困境的关键。”

6月12日,蔚来宣布全系车型起售价减3万元;新购车首任车主用车权益调整为整车6年或15万公里质保等;免费换电补能不再作为标准用车权益,新用户可灵活选择在家充电或到充换电站付费补能,蔚来此后将推出灵活的充换电服务套餐。

据悉,已经提车的用户,包括终身免费换电在内的首任车主用车权益保持不变;在购买蔚来新车时,用户可选择将原车的用车权益转移到新车,或者选择放弃其用车权益从而抵扣3万元~5万元的购车款。蔚来现有用户超33万户,蔚来将为此项政策付出超百亿元补贴。

对于上述调整,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坦言:“这次的调整在内部讨论了很久,也听取了部分用户的意见与建议,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了,到今天(6月12日)凌晨3点还在反复推敲,现在是最合适的发布时机,肯定还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没法做到让每个人都满意,还请大家理解和支持!”

记者注意到,按照规划,蔚来在今年年中时将有8款第二代技术平辆车型在售,由此形成蔚来高端智能电动汽车最强产品阵容,进入产品强周期。包括全新ES6、全新ES8、ET5旅行版等在内的新车型,能够充分满足高端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汽车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在6月上旬举办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在回答未来中国的车企最终能剩下几家时,来自奇瑞的尹同跃和来自华为的余承东均认可未来可能只剩5家的观点。

张翔告诉记者,未来的造车新势力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多。“现在已经在淘汰第一批了,未来只有具备做到规模效应的水平,才有做大做强的可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