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毕竟是属于上升期的产品,市场教育仍不够充分,而且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的使用体验也的确存在一些差异,消费者会存在不同喜好也不奇怪。
从上海国际车展归来,小雷最大的感触是,新能源车成为了市场上绝对的明星。国产的造车新势力不用说,就连海外的传统燃油车头部企业都选择在上海车展上用他们的新能源产品打头阵,只有燃油车参展的厂商,无一不是蜷缩在角落,而且无人问津。
这样的见闻自然传递出一些重要信息,让我们见到了趋势。蔚来的李斌也曾说,“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除了闻点汽油味别的还有什么好”。但实际上,在真实的生活中事情未必是这样。比如说,我们常说“新能源车已经是大趋势”,数据上看渗透率也处于上涨之中,但在绝对保有量上新能源车仍落后传统燃油车一大截。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燃油车市场销量为1489.6万台,按照2000万台的市场总量来看,依然占据了大多数份额。另外,小雷自己的经历也非常有代表性,我买的第一台是新能源,但开了大半年后便把它卖了,买了一台燃油车。或许,哪怕在已经成为共识的“新能源时代”传统燃油车仍有一席之地,仍有一些优势让部分人,甘愿在这个时代浪潮中做“逆行者”。
新能源,还不是那么美好
与车展中媒体、车企对新能源的狂热推崇不同,回酒店的路上驾驶着新能源车的网约车司机,向我们表示了对新能源车的不信任。
“现在的电车(新能源车)还是不行,照我看想要取代油车,根本没戏。”
从场馆返回酒店的过程中,小雷和同行们讨论着新能源车的发展,听见了我们对话的司机大叔,发表了这么一出“大逆不道”的发言。这一番话也勾起了我们的兴趣,尤其是在上海这个地方,新能源车为什么会让司机大叔如此鄙夷?
“首先啦,电车在很多东西都用不了,比如在东北啊,基本没有人开电车。”
“然后最重要的,他们这个电池会不耐用啊,用久了续航下降很多的。”
“最重要的还得是质量,我开的这个车用的xxx家的电池,续航基本实打实的。但是据说有些电车,跑不太远就说没电了”。
师傅的这番话,基本上帮我们总结了目前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车型存在的一些体验问题,当中有些问题,还是“致命”的。
比如说电池性能低温衰减,会直接影响到高纬度地区的用车体验,以至于常年气温较低的地区根本不敢使用新能源车;至于续航问题、电池老化,则是无关地区也存在的体验瑕疵,续航打折会直接导致出行焦虑,担心被车“扔”在半路上;而电池老化则直接带来体验成本上升,电池老化一来无可避免,而一旦遇到老化,电池你到底换还是不换?换的话,几万元的成本,是否能够接受?
实际上,这些提到的问题也是新能源车企主攻的方向,比如针对冬季续航衰减问题,厂商会推出加热泵保证电池能够处于正常的工作温度;比如换电模式可以根治电池衰减,因为换电模式决定了你的车载电池会经常更新。
然而,只是有了解决方法其实还不够,因为在规模和基建建设上的不足,不足以让这些“解决方案”向整个行业普及。这意味着,依然有一部分的新能源车会被冬季续航衰减困扰,一部分新能源车依然要面对电池老化的困扰,更不用说能够缓解续航焦虑的超级充电桩在数量上更是少数。
由此可见,在很大一部分普通消费者眼中,新能源车依然有不少的“不确定因素”,对于体验上存在的忧虑,导致他们在购车时会倾向于更保守的选择,也就是传统燃油车。不过在这之外,燃油车也的确有自己的体验优势,或者说驾驶燃油车可获得的一些体验,是新能源车给不了的。
燃油车,命不该绝?
除了老生常谈的“加油方便”之外,燃油车在驾驶体验上也有一些另类的体验。但实话说,大多数先接触到的是燃油车,新能源车反而才是新鲜事物,要介绍“燃油车的特点”感觉有些奇怪。
小雷认为,对大多数驾驶员来说可能不会太在意什么是“驾驶质感”,也不会过分追求驾驶体验,因此在他们眼中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不存在什么差异。而另一方面,对那些依然追求驾驶质感的消费者来说,当前选择燃油车,尤其是偏运动性质的燃油车依然会是更好的选择。
第一个原因大家可能想不到,其实是性价比。据小雷观察,目前燃油车内卷几乎到了尽头,从前“遥不可及”的2.0T排量发动机、200匹马力等参数,在15万元以内就能买到;另外,也有不少车企推出了售价15万元以内的“运动车型”,有着炫酷的外观设计和不错的驾驶质感,满足那些预算不多但又追求运动属性的潜在消费者需求。
而另一方面,目前我们很难在15万元左右价位找到符合“运动属性”的新能源车,而且可选项其实也不太多。小雷认为,尽管新能源车的成本在不断下探,但实际上对比非常成熟的燃油车整车成本依然是偏高的,小雷一直认为,如果想获得“较好”的新能源车体验,那么预算起码要提升至20万甚至25万;但放在燃油车上15万预算就能获得非常不错的体验(特指驾驶层面),所以在预算不多的情况下,燃油车的性价比会更高。
第二个原因,尽管燃油车的变速箱是“顿挫”的问题来源,但也因为变速箱的存在会让燃油车的驾驶体验多了一些乐趣。我们知道,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车型的提速感知是比较线性的,加速快的车型也会有强烈的推背感,但车辆再加速的感知就不够明显了。
而燃油车因为有变速箱,在行驶过程中可以通过降档提高转速的方式带来一定的加速感受,让驾驶体验出现一些变化。而由于上文提到的燃油车“高性价比”特性,这种加速感在15万元的入门级车辆中会显得更加突出,不过在更高端的车型上,比如25万元级、35万元级,同价位的燃油车性能相比纯电车型有一定差距,加速感知会出现变化。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车都像特斯拉那样拥有较好的底盘素质,而且电池的存在会让底盘高度、悬架支撑和轴荷分布等出现一定妥协,所以新能源车想要获得更好的行驶质感是相对困难的。
当然,有人更喜欢高级燃油发动机带来的“声浪”等,也是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小雷认为,部分消费者对燃油车的“执念”来自于对成熟产品的信赖,和一些固有认知。新能源车毕竟是属于上升期的产品,市场教育仍不够充分,而且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的使用体验也的确存在一些差异,消费者会存在不同喜好也不奇怪。
另一方面,对高端的消费者来说新能源车带来的吸引力其实并不明显,比如平顺、安静等,再加上传统豪华燃油车品牌、豪华燃油车的号召力,超高端价位的消费者选择燃油车的倾向也更加明显。
但趋势毕竟是趋势,连劳斯莱斯也推出了“闪灵”这款纯电豪华轿车,路特斯宣布了纯电化转型,哪怕燃油车仍有支持者,但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用车成本更低、配置更丰富的新能源车,显然有着更强大的吸引力。
距离“彻底取代”还有很远
车企、行业各自给出了时间表,比如“2050年彻底停售燃油车等”,让我们知道燃油车的消失其实只是时间问题。但现实问题却是,燃油车毕竟有着百年的历史,除了产品自身的历史沉淀之外在体验上依然有过人之处,这使得燃油车不可能在短期内被彻底取代。
小雷觉得,从产业、商业的角度来看,中国车企支持新能源车是必然的,这是我们产业实现“超车”,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难得机遇;但从个人情感来说,燃油车积累的百年历史和背后的情怀、文化,构成了我们对“汽车”产品热爱的很大一部分。
引擎的咆哮,甚至是李斌说的“汽油味”,对热爱汽车文化的用户来说是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在另一方面,小雷认为这也给新能源车指明了发展方向,除了推动产品力提升外,打造文化符号、构建群体记忆也是提升新能源车接纳度的重要手段。
或许,“电车文化”形成并得到接纳的那一天,“汽车”才真正完成历史使命,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